证据学(第二版)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 大纲说明
  一、 课程的性质级教学内容说明
  证据学课程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法学专业本科阶段的(限制)选修课,本课程4学分。本课程课内学时为72课时,改革为24课时,分为面授辅导18课时,网上教学6课时。
  证据就是证明待证事实的依据,其兼具抽象的理论性与丰富的实践性特征使其具有双重学术品格,既可以在理论上更深入地探究本质和规律,又可以在司法实践中不断创新运用模式,其对诉讼制度的完善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诉讼制度的核心制度,证据学有其独特的研究对象和范围,它以诉讼证据为研究对象,以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为范畴,广泛深入地讨论证据理论与实务操作问题,务求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功底并且能够独立运用证据理论从事司法实践工作的适格专业人才。
  《证据法学》早在十九世纪的英国,就形成法学体系中的一个部门法学,与其他部门法学相比,有其独特的研究对象和范围,它是专门研究如何运用诉讼证据和有关法律规范的学科。具体地讲包括:①刑事、民事、行政等三大诉讼中运用证据的经验;②各种证据制度和理论;③三大诉讼法中关于证据的规定;④研究上述三个方面的问题都要从国内和国外,历史和现状予以综合研究,坚持“洋为中用”,“古为今用”,“联系实际”的研究方法,以构筑具有中国特色的证据法学体系。

   二、 与相关课程的关系
  《证据法学》是以《刑事诉讼法学》、《民事诉讼法学》和《行政诉讼法学》为基础建立的一门独立学科。它是法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是进行“三大”诉讼活动的基础和核心。因此,《证据法学》的学习,必须同上述三门课程紧密结合,必须明确只有学好《证据法学》才能保证“三大”诉讼的顺利进行。

   三、 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一)正确认识和理解本课程的性质、任务及研究对象,全面了解课程的体系、结构,是学好本课程的关键,要认识到,《证据法学》是“三大”诉讼活动的基础和核心,学好证据法学,诉讼活动及案件的质量才有保障。
  (二)学习的过程中,要根据大纲的教学要求,按照三个层次,即“了解”、“领会”、“掌握”,分清轻重,把握重点,以求学劝学精。
  (三)学习要紧紧围绕“三个基本”,即每章节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方法,打好基础,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联系实际,以求运用。
  (四)鉴于本课程属应用学科,因此,在学习中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要紧密联系刑事、民事、行政三大诉讼活动中,各个阶段各个程序中证据的运用,而生动活泼的学习。

   四、 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建议
  《证据法学》属应用性学科。应此在教学中要强化实践环节:
  (一)要系统、全面、准确地阐述证据法学的基本原理和实务,在原理阐述的基础上,联系司法活动的实际,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地讲解,不脱离中国的实际情况。
  (二)在突出实践环节中,重点要搞好案例教学。一方面在教学中要进行案例评析,以按说理;另一方面选择典型案例,交给学生,亲自动手,亲自操作,亲自实验,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三)抓住面授辅导这一环节,有针对性地解决各章节中的难点、疑点和热点问题,深入剖析。因此,建议加强对各辅导点的教师进行培训,吃透教材。
  (四)为突出实践环节,建议布置作业四次。以综合练习和案例操作为主,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部分 媒体使用和教学过程建议
  一、文字教材
  本课程使用的文字教材为2003年11月由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出版,樊崇义主编《证据学》(第二版),它是教学及考试的主要依据,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证据学课程的相关内容。

  二、IP课件
  IP课件为哈尔滨广播电视大学主讲教师制作的关于本课程导学、复习指导、重点难点精讲等多个主题,部分已经上传到“哈电大在线”(IP地址:218.7.19.242)的“证据学”课程的固定栏目“IP课件”中,可直接进行在线浏览和学习。

  三、直播课堂
  通过直播课堂的形式为学员提供实时的课程学习指导,营造传统的教学情境,通过现代化技术手段实现远程教学的目的

  四、CAI课件和网络课件
  通过软件制作单机版的多媒体教学课件(CAI)以及制作基于网络环境的网络版课件已经成为教学现实,并且在持续增添和完善之中,更好地促进学员的自学积极性,丰富自学手段

  五、高阶(扩展)资源
  哈尔滨广播电视大学已经基于“哈电大在线”(IP地址:218.7.19.242)平台建立了一整套法律文化课程的相关网上资源,包括但不限于自学练习、问答粹选、书籍摘要、论文浏览、精讲专题、实务操作、案例分析、法律法规规章司法解释等,供注册学员任意点击和下载。

  第三部分 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第一章 绪论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证据法学的研究对象
  一、 证据法及其证明规则;
  二、 证据及其证据例、证明力;
  三、 证据的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关系;
  四、 证据制度及其传统文化背景;
  五、 证据制度和经济制度、诉讼制度的关系;
  六、 收集、审查、判断和运用证据证明案件事实的经验以及它们的规律。
  第二节 证据法学的体系
  一、 建立社会主义证据法学体系的不同见解;
  二、 按照从个别到一般的认识方法,证据法学的体系可概括为:
  1. 绪论
  2. 证据制度概述
  3. 证据的概念、种类、分类、收集、审查判断
  4. 证明
  5. 证据法则
  第三节 证据法学的研究方法
  一、 紧密结合诉讼实践活动研究证据法;
  二、 采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研究证据制度发展的历史;
  三、 采用比较的方法,以我为主,适当对比研究外国线性证据制度、证据理论和诉讼实践,以资借鉴;
  四、 紧密结合司法制度和诉讼文化背景研究具有中国特色的证据制度、证据理论。
  第四节 证据法学与邻近部门法学的关系
  一、 证据学与诉讼法学
  二、 证据学与犯罪侦查学
  三、 证据学与刑法、民法、行政法等实体法学
  四、 证据学与法医学和现代科学技术
  教学重点:
  证据法学的研究对象
  教学要求:
  1. 了解证据法学的体系、证据法学与邻近部门法学的关系;
  2. 领会证据法学的研究方法;
  3. 掌握证据法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第二章 证据制度的历史沿革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西方国家政据法律制度的历史发展
  一、 神示证据制度;
  二、 法定证据制度;
  三、 自由心证证据制度。(含内心确信)
  第二节 我国证据法律制度的历史发展
  一、 我国古代证据法律制度;
  二、 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的证据法律制度;
  三、 新中国的证据法律制度。
  教学重点:
  新中国的证据法律制度
  教学要求:
  1. 了解神示、法定证据制度;
  2. 领会自由心证证据制度;
  3. 掌握我国的证据制度。
  第三章 证据法的原则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证据裁判原则
  一、证据裁判的历史
  二、证据裁判原则的基本内容
  三、证据裁判原则的例外
  第二节 直接言词原则
  一、直接言词原则的含义
  二、直接言词原则在我国的适用
  三、直接言词原则的意义
  教学要求:
  1、了解证据裁判的历史、直接言词原则的含义
  2、领会证据裁判原则的基本内容和例外以及直接言词原则在我国的适用
  3、掌握证据法的原则概念和直接言词原则的概念
  第四章 证据的概念和意义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证据的概念
  一、 证据与诉讼证据
  二、 与证据概念相关的几个概念:证据方法;证据力;证明力;证据资料;证据原因。
  第二节 诉讼证据的基本特征
  一、 诉讼证据的客观性;
  二、 诉讼证据的关联性;
  三、 诉讼证据的合法性。
  第三节 证据的意义
  一、 证据是诉讼的基础和核心;
  二、 证据制度的证据立法之必要性。
  教学重点:
  诉讼证据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教学要求:
  1. 了解与证据概念相关的几个概念以及证据的意义;
  2. 掌握诉讼证据的三个基本特征。
  第五章 证据的种类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物证
  一、 物证的概念
  二、 物证证明力之特点(外部形态、特定属性)
  三、 物证的意义
  四、 物证收集的方法及保全
  五、 物证的审查判断
  第二节 书证
  一、 书证的概念及意义
  二、 书证证明力之特点和分类
  三、 书证的收集、保全、审查判断
  第三节 证人证言
  一、 证人证言的概念、意义
  二、 证人的条件、权力、义务
  三、 收集证言的基本程序
  四、 证人证言证明力之确定
  五、 作证难及其对策,以及关于证人证言的立法
  第四节 被害人的陈述
  一、 被害人陈述的概念
  二、 被害人的诉讼地位与其陈述的证明力之特点
  三、 被害人陈述的收集和审查判断
  第五节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和辩解
  一、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的概念和意义
  二、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地位及其供述和辩解证明力的特点
  三、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的收集和证明力的确定
  第六节 当事人的陈述
  一、 当事人的陈述的概念、意义
  二、 当事人的诉讼地位及其证明力之特点
  三、 当事人陈述的审查判断
  第七节 鉴定结论
  一、 鉴定结论的概念和意义
  二、 鉴定人的条件、义务和权利
  三、 鉴定结论证明力之特点
  四、 鉴定结论之审查判断
  五、 关于我国当前的鉴定体制与改革
  第八节 勘验、检查及现场笔录
  一、 勘验、检查及现场笔录的概念及意义
  二、 勘验、检查及现场笔录证明力之特点
  三、 勘验、检查及现场笔录的内容与制作
  四、 勘验、检查和现场本来的审查判断
  第九节 视听资料
  一、 视听资料的概念和意义
  二、 视听资料证明力的特点
  三、 视听资料的收集和证明力的确定
  教学重点:
  本章所列各种法定证据的概念、范围及对案件事实证明价值和作用,价值证明力的特点。
  教学要求:
  1. 了解各种诉讼证据的法定形式、概念、意义。
  2. 领会各种证据在诉讼中的运用,及调查、审查判断,对案件事实的证明作用。
  3. 掌握各种证据的证明力,及对案件事实的证明价值和作用,并结合案件能较熟练地运用。
  第六章 证据的分类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证据分类的概念和意义
  一、 证据分类的概念
  二、 证据分类的意义
  三、 世界各国关于证据分类简介
  四、 我国关于证据的分类研究
  第二节 原始证据和传来证据
  一、 原始证据和传来证据的概念
  二、 划分原始证据和传来证据的标准和意义
  三、 原始证据和传来证据的运用规制
  第三节 言词证据和实物证据
  一、 言词证据和实物证据的概念和区分标准
  二、 言词证据和实物证据的特点和运用规则
  第四节 控诉证据和辩护证据
  一、 控诉证据和辩护证据的概念和区分标准
  二、 控诉证据和辩护证据的特点和运用规则
  第五节 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
  一、 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的概念
  二、 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的区分标准
  三、 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的运用规则
  第六节 本证与反证
  一、 本证与反证的概念
  二、 本证与反证的区分和意义
  教学重点:
  1. 证据分类的意义,对办案实践的作用;
  2. 我国对照觉得各个分类的标准,以及各类之间的证明力特点和运用规则。
  教学要求:
  1. 了解各类证据之划分;
  2. 领会各类证据的证明力;
  3. 掌握各类证据在诉讼中运用,特别要掌握间接证据的运用规则。
  第七章 证据的收集和保全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证据的收集
  一、 收集证据的概念和意义
  二、 收集证据的规则和要求
  第二节 证据的保全
  一、 保全证据的概念
  二、 保全证据的程序和措施
  教学重点:
  收集和保全证据的规则和要求
  教学要求:
  1. 了解收集、保全证据的概念。
  2. 掌握收集、保全证据的规则、要求、程序和措施。
  第八章 证明概述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证明的概念及其历史沿革
  一、 如何正确理解证明的概念
  二、 人类历史上不同的诉讼证明制度
  三、 证明的构成环节
  四、 证明的相对性
  五、 证明的种类
  第二节 刑事、民事、行政诉讼中的证明
  一、 三大诉讼证明的共同特征
  二、 三大诉讼证明的差异
  教学重点:
  诉讼证明的构成和特征,以及刑、名、行三大诉讼证明的差异
  教学要求:
  1. 了解诉讼证明沿革历史和诉讼地位。
  2. 领会诉讼证明的概念相对性和种类。
  3. 掌握诉讼证明的构成要素、特征,以及刑、民、行三大诉讼证明的异同
  第九章 证明对象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证明对象的概念
  一、 证明对象的概念
  二、 证明对象的特征
  三、 程序法事实、证据事实与证明对象
  第二节 刑事、民事、行政诉讼的证明对象
  一、 刑事诉讼的证明对象
  二、 民事诉讼的证明对象
  三、 行政诉讼的证明对象
  教学重点:
  “三大”诉讼证明对象的确定
  教学要求:
  1. 了解程序法事实、证据事实与证明对象的关系。
  2. 领会证明对象的概念和特征。
  3. 掌握三大诉讼证明对象的范围。
  第十章 证明责任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证明责任概述
  一、 证明责任的概念
  二、 我国立法关于证明责任的立法规定
  三、 证明责任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四、 英美法上的证明责任概念
  五、 我国关于证明责任的理论研究
  第二节 证明责任的性质和承担
  一、 关于证明类的性质之不同见解
  二、 刑事诉讼中证明责任之承担
  三、 民事诉讼中证明责任之承担
  四、 行政诉讼中证明责任之承担
  五、 证明责任的倒置
  教学重点:
  证明责任的概念之不同理解,以及三大诉讼证明责任之异同。
  教学要求:
  1. 了解东西方国家关于证明责任的产生、发展和不同理解。
  2. 领会证明责任的性质。
  3. 掌握三大诉讼中证明责任的异同。
  第十一章 证明标准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证明标准的概念和意义
  一、 证明标准的概念
  二、 法律规定证明标准的意义
  三、 关于证明标准的理论探讨
  四、 外国证明标准简介
  第二节 我国诉讼中的证明标准
  一、 我国刑事、民事、行政三大诉讼法中关于证明标准的规定
  二、 外国证明标准的特点、要求及理论研究(关于\"一元化标准\"和\"多元化标准\"之争)
  三、 在三大诉讼中关于证明标准运用中的主要问题
  教学重点:
  如何把握我国刑事、民事、行政诉讼中的证明标准。
  教学要求:
  1. 了解证明标准的概念意义。
  2. 领会中外关于证明标准理论的探讨。
  3. 掌握并会运用我国三大诉讼中的证明标准。
  第十二章 证据的审查判断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证据审查判断的概念和意义
  一、 证据审查判断的概念
  二、 证据审查判断与证据的本质属性
  三、 证据审查判断与证据的收集
  四、 证据审查判断与证据的证明标准
  五、 审查判断证据的意义
  第二节 证据审查判断的内容
  一、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审查判断证据武器
  二、 证据是否确实、充分、合法是审查判断证据核心
  第三节 证据审查判断的方法
  一、 个别审查
  二、 侦查实验
  三、 辨认和对质
  四、 技术鉴定
  五、 综合审查(推理、判断和联系比较等)
  教学重点:
  以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为武器,以确定证据是否确实、充分,是否合法。
  教学要求:
  1. 了解证据审查判断的概念、意义。
  2. 领会审查判断证据的内容范围和方法。
  3. 掌握证据确实、充分的标准。
  第十三章 推定和司法认知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推定
  一、 推定的概念
  二、 法律上的推定
  三、 事实上的推定
  第二节 司法认知
  一、 司法认知的概念
  二、 司法认知的范围
  三、 司法认知的规则
  教学重点:
  法律上、事实上的推定和司法认知的范围。
  教学要求:
  1. 了解推定和司法认知的概念。
  2. 领会司法认知的规则。
  3. 掌握法律上、事实上的推定和司法认知的范围。
  第十四章 证据规则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证据规则的概念、意义
  一、 证据规则的概念
  二、 制定证据规则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三、 证据规则的意义
  第二节 证据规则的内容
  一、 外国证据规则简介
  二、 传闻证据规则
  三、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四、 相关性证据规则
  教学重点:
  设置证据规则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以促进我国证据立法。
  教学要求:
  1. 了解证据规则的概念,以及外国证据规则简介。
  2. 掌握传闻、非法证据、相关性等证据规则的内容、涵义及运用。